逃离索比堡
我无意中在战争片中搜索到这部电影——《逃离索比堡》(Escape from Sobibor),在此之前对它一无所知。 老婆在旁边偷看了一眼,说:又是战争片,这么不放一部我喜欢看的呢?我于是搜索到另一部韩国电影《弓》,我们一起看完这部颇有些意味的韩国爱情电影。老婆渐渐发出满足的小小的鼾声,我又接着看《逃离索比堡》。 这又是一部反映二战期间纳粹设置集中营成批屠杀犹太人的罪恶历史的影片,与《辛德勒名单》不同的是,关在索比堡集中营左后的六百人,在几个犹太人几俄国兵的组织下,杀死了看守集中营的大部分党卫军,冲出了铁丝网和地雷阵,超过三百的人逃进了森林。一部分幸运的人忍受住了长期以来死亡的惊恐和皮鞭,成功里摧毁了一个这个1943年的纳粹魔窟。 他们流他人和自己的血,终于活了下来,获得了自由。这些人,是运进森林深处的每天一列到三列封闭车厢的犹太人、荷兰人以及俄国兵中极小的一部分。尽管这三百来人相对于被纳粹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来说,微乎其微,但,正是这样的三百人,使我们更深刻地记住了六七十年前发生于欧洲大陆的历史的沉重。 相比之下,同样死于二战的几千万中国人,就显得卑微许多了。我看过不少哀悼犹太人及非洲部族死于战乱的电影,如《辛德勒名单》、《卡廷惨案》、《卢旺达饭店》、《血钻》,却难以找出一部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表现人和人性、人种的电影,缺乏更深刻的对智慧与苦难的文学与影像记录——我唯一看到的是党派,是国家,是高喊的中华民族和一挥手就跟上前去的裹头巾的老百姓。 中国同样经历过最悲痛的大屠杀,死亡的手无寸铁的百姓,难以在纪念碑上找到他们的民族,唯独存在于家族史的非正常死亡中。唉,他们啊,就算是给二战陪葬吧。 我们的战争电影也拍过不少,拍到如今,不是成为战争偶像片,就是那些伟大的面孔电影。这,仅仅为电影观众悲鸣,是不够的。 中国人没有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为什么?我想一是短视,尽管我们成年被唠叨着民族伟大,却没有真正站到一个民族的高度去回顾历史,回顾并记住苦难;另有一个——我们的大导演们,大概有太多的个人情怀需要抒发,有太多亢奋的粉丝需要简单满足吧。我想他们一是没有时间,二是确实力所不逮。